2021年02月03日 星期三
思想力校长
为乡村培养“创造未来的人”
瞿 平

    在北京长大直至高中毕业,又在上海深造并工作30年,然后来到海南办乡村学校,对这位校长而言,教育的意义更为丰富。“发现生命的最高价值”“提升‘学习力’,帮助师生打开世界”,她将这些理念转化为行动,只为让每一个乡村学子都成为“创造未来的人”。

    ——————————————————————

    在北京长大直至高中毕业,又在上海深造并工作30年,我的前半生所有与教育相关的学习、体验似乎都是“高高在上”的。现在想来,我在上海的30年大多是在做锦上添花的事情:让一个个条件优越且愿意读书的孩子读得更好;而在海南乐东的乡村,需要我做的则是雪中送炭的教育。这让我比任何时候都更鲜明地体会到教育的重要,体会到教育之于民族整体素质提升的深刻意义。

    发现生命的最高价值,育人心灵助人成长

    1986年夏天,我来到当时还很“朴素”的大上海,进入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并于4年后成为一名中学教师。2020年是我从教整整30年,在延安中学的4年和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简称“上海华二”)工作的26年间,我对自己教师角色的定位从最初的懵懂迷惑、纠结反复,到后续的日渐清晰也日渐坚定,经历了漫长又复杂的心路历程。如果说有什么因素让我至今仍旧留在基础教育行业,并且对自己的职业感到荣耀,那就是我在工作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生命的最高价值——育人心灵,助人成长,使人幸福。

    担任语文教师,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与学生一起探讨文学作品的魅力和古今中外作家情感的丰富、思想的深刻;带领学生做小课题研究,探索复杂、多元的社会文化和纷繁复杂的人生百态;陪着学生一起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体验语文与生活、文学与人生内在的联系和个中趣味。在我看来,语文学习就是一场场走进他人百态人生、多舛命运的旅程,也是一次次周游世界、纵穿历史的生命洗礼,更是在他人文字里不断发现自我、走向内心深处倾听自我的同时,也学会表达自我的心灵成长历程。

    担任班主任教师,与每一个孩子悉心交流,努力走进他们的心灵。进行生涯辅导实践,引领他们发现自身特质,探索个人生命成长的奥秘和生涯梦想。担任保送班班主任期间,组织学生分组开展优秀校友访谈并撰写调研和访谈报告,形成20余万字的书稿《十年理科班》;毕业前夕,利用语文课和班主任工作便利,带领学生一起排演话剧,作为理科班学长留给母校和学弟学妹的告别礼物。身为班主任,我并不觉得自己会成为每个学生的知己和朋友,但内心却要求自己成为他们心灵和精神的引领者。这样,当他们感到迷茫时,才会愿意向我倾诉;我也才能在他们需要我的第一时间给予他们支持。

    作为学校社团工作最初的策划人和推动者,自起草第一份“华东师大二附中社团联合会章程”起,我就一直珍视学生社团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价值。在不断探索中学社团工作的整体内涵与意义的同时,我本人也积极参与学校社团建设。20世纪90年代末,我主持学校辩论社期间,曾带领学生赴香港参加国际辩论赛并获得一等奖;2005年,首届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我带领的上海华二代表队获得最佳代表席位和优秀团队称号;2012年起重整学校话剧社,一年后参加上海市中学生戏剧节并取得佳绩,并且从那时开始打造了上海华二话剧社“一学期一场完整话剧演出”的传统。

    回顾在上海工作的经历,26年里纯粹做语文教师的时间,包括在延安中学工作的五年,我经历了学生管理工作部门名称从政教处、德育处到学生处再到学生发展中心的全过程,这是中国基础教育理念更新换代的一个小小缩影,而我恰恰是这一系列学生管理理念改革的见证人和实践者。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数十年间,从最初凭借一板一眼的认真态度,中规中矩、按部就班地学习量化管理与评价,到借助策划各类学生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终身成长与终身幸福的能力,再到后续开始思考什么样的活动、什么样的学生管理与评价方式能真正引领学生成为积极向上和社会需要的人才。现在想来,那时的我用了20年时间,理解从精准化制度管理到文化引领与浸润式管理的区别,并深刻体会后者的巨大教育能量。我们今天所谓“无形”的教育,并非教育者无所作为,而是基于深谋与远虑的精心筹谋与策划,完成一节课或策划一个教育活动并非难事,难的是策划一场文化的变革,造成一系列风气的转变。

    2010年秋,上海市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开展选拔工作。2011年至2017年间,我连续三届担任上海市中小学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带头人,并当选为上海市中小学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高中联盟主持人。那些年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到上海教育的普遍状况,理解到更多一般学校一线教师的想法与成长困境,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深入的思考。

    不忘初心,思考未来中国教育应有的走向

    在上海的最后几年,面临新的教改趋势,面对新高考的各种新问题,我曾经多次站在校长的角度思考未来中国教育应有的走向。

    2016年,我来到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乐东黄流中学(简称“华二黄中”)做校长。这所学校的正式校名有18个汉字,就像它狭长的校园结构。学校横卧于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黄流镇乡村田野之上,背后那一片广阔的农田尽头便是同样横卧着的绵延起伏的尖峰岭山脉,校园对面的尽头就是广阔的海面,西邻著名的莺歌海盐场,而学校以东驱车百公里就是闻名于世的天涯海角——三亚市。乐东黎族自治县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状况仍旧相对落后。黄流曾经是海南省著名乡村小镇,以浓厚的文化和教育氛围著称。2016年初,我接受华东师大和二附中的委派,来到这个小镇参与新学校的创建工作,就任校长一职,至今已是第6个年头。

    上海飞海南的时间不过3小时,尽管2000多公里是个不短的空间距离,但是两地之间的“时间距离”似乎更长。这里的孩子身上有着源自天然的天真烂漫和淳朴善良,他们的眸子大多是清亮澄澈的,不像大城市的孩子初次见面时的满眼防备与警觉;这里的多数成年人身上有着源自中华文化沉淀的温柔敦厚与热情爽朗。华二黄中是一所完中,生源基本来自乐东本县。学校常年在校生为3600人至3700人,他们当中70%左右的学生来自乡村,父母多数是本地普通的农民或渔民,能够把孩子送入学校而不是督促他们提前养家糊口、成家嫁人并愿意为孩子支付基本的生活费,这就是他们对孩子教育的最大重视了。来到这里,从孩子那里听到最多的话是“我不懂”,从教师那里听到最多的话是“学生基础不行”,在听过百余节课后,我除了感叹自己青少年时代的幸运之外,也曾郁闷不解,觉得这里实在太需要好的教师,太需要优质的基础教育了。

    教育的光荣使命在于借由它改变孩子,从而改变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我来到海南办学的梦想就是:让每一个乡村孩子享受到城市孩子拥有的优质教育。

    提升“学习力”,帮助师生打开世界

    华二黄中是一个从零起步的学校,教师队伍中有近六成是教龄5年以下的年轻人,他们充满朝气、生机勃勃;有近四成是来自省外的教师,他们把全国各地的教育理念带到海南,让学校有多元思想碰撞的可能;还有逾两成的乐东本土教师,他们能为学校延续本地的文化传统添砖加瓦。更加幸运的是,我和团队来自上海华二这所有着优质教育基因,也有着丰富教育、教学资源的学校,虽然身处海南乡村,但我们并不孤单。我们相信来自上海的教育理念能在这里扎根。教育是一个宏大的事业,想要办好一所学校,就需要让每一个教职工都行动起来,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

    从最初的办学规划开始,我就把工作重心放在帮助师生打开世界、建立信心的层面。从北京、上海请来专家、导师手把手带领教师成长,制定制度,也想尽一切办法把教师送出去学习先进的教育经验、教学方法,也引进最新的教育教学成果,加强听评课制度,开展一系列公开课评比活动,也鼓励教师以开放的心态大胆尝试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从办学第一年开始,我们就启动了卓越训练营项目,把部分孩子带到上海,也把专业团队带到黄流,组织以短期项目制学习为抓手的夏令营活动。开设选修课程和社团课程,让孩子在领略到教育丰富性的同时,在选择中增强自信。办学4年多来,华二黄中进行了全方位教育、教学理念和大量的教育、教学实操技能的培训,沿着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政方针进行了系列改革。

    从教师专业化成长序列培养到学生全方位、全人成长,从基础学科的基本功打造到体、艺、技3门学科的专项课实施计划,从学有所长的特长项目培养到N个100%项目的全面实施落地,从基于全人成长的学涯与生涯规划项目到基于开拓学生学习视野的研学旅行项目,最后从卓越学院的特殊学习项目制度化、序列化管理到学涯和生涯中心的人本化、个性化教育服务……2020年,我们又以3个学段3门主科为轴心,全面推进“学习共同体”项目,在新高一年级试行“三屏互动课堂”项目,在学校生涯评估系统中加入“学习力”测评项目,设计并制作“学涯护照——高中版”,将提升学生“学习力”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将我们原有的课堂教学改革带向深入,力争在3年的时间里重构课堂学习模式,让课堂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近年来,这所学校发生着令人惊喜的变化。“追求卓越”是上海华二的目标,也是海南华二黄中的目标,“打造卓越的教师队伍”和“建设一流基础教育”的使命,绝不是哪一所学校的“专利”,而是所有学校和教师能够实现的共同愿景,我们要“培养创造未来的人”。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