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为实现每个学生拥有幸福和有意义的人生而进行的教育(转载)


       叶澜教授曾任华东师大副校长,分管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工作。在二附中35 年校庆之际,提出了“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和要求。当时,她只是简单地将其看做二附中校园文化精神“金牌精神”的应有之义。后来,随着二附中成立了“卓越教育研究所” ,明确提出“卓越教育”的概念,引起了叶澜教授对“卓越教育”内涵的再度思考。

       本文选自2018年《上海教育》杂志10A刊,根据2010年叶澜教授在华东师大二附中的报告整理而成。她从“卓越”与育人教育内在关联谈起,回顾了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卓越教育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了对于“卓越”二字的新解——卓然独立,越而胜己。在她看来,“卓越教育”是为实现每个学生拥有幸福和有意义的人生而进行的教育

       (本文选自《上海教育》杂志2018年10A刊,文章有删减,更多内容,请参考杂志。)


从“卓越”与育人教育内在关联谈起


1997 年,我在华东师大分管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二附中)工作时提出了“追求卓越” 的概念,但那时还没有细细推敲“卓越”一词的具体含义,只是觉得这应是“金牌精神” 的应有之义。


现在,二附中成立了“卓越教育研究所” ,明确提出“卓越教育”的概念,要建设卓越学校。这促使我深入思考“卓越”二字怎样解读,它与二附中育人教育追求有何内在关联。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生命 • 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叶澜


我认为二附中提出“卓越教育”并不是心血来潮、空穴来风。二附中作为一所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中学,在拥有良好生源、具备优质师资、享有完备校园设施的基础上,一直在努力思考和探索一个重要和根本性问题:“我们应该和可以办怎样的教育?培养怎样的人?”


“卓越教育”是二附中五十年的办学历史和全体教职员工、学生长期共同努力所形成的独特而丰富的办学经验的提炼。出色的教师队伍和大批有追求、抱负的毕业生,以及多年培养智优学生、优秀学生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等,都是二附中办学追求卓越过程中的创造和成就,也是今后进一步发展成以卓越为底蕴的特色学校之坚实基础。

 

今天,二附中提出“卓越教育”的内涵,首先需要从学校的发展历程中提炼。


二附中长期致力于拔尖人才的培养,无论是从 90 年代开始的全国理科实验班、上海理科实验班,还是现在扩展到 2008 年的科技创新实验班、2009 年的人文创新实验班,都体现了华东师大二附中对优秀人才、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和创新。


二附中长期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一直是华东师大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田,是上海市教委一期课改、二期课改的排头兵。


1999 年开始,二附中逐渐形成并落实于具体实践的“六个百分百”素质教育模式,体现了二附中在培养尖子生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和潜能开发。秉承对学生生命的尊重以及教育者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信念,“六个百分百”的育人模式 在校园的推进使得学校各方面的育人力量不再相互割裂,而是交融渗透于每一个学科和学校的每一角落,最终落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上。


此外二附中首创“首席教师”制度,打破单一行政领导权威,树立了“教师第一”的学校发展理念。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紧紧抓住了教师队伍的建设,以教师发展促进学生成长,逐渐打造了一支各有特色、多姿多彩的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名师队伍。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二附中对于卓越教育的追求有扎实的基础。它至少告诉我们:卓越教育包含了在教育领域中要有“敢为天下先”“敢于突破自己,直面自己的问题,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一种精神内涵。

 


“卓越教育”新解


当今学校对于“卓越”的理解,比较多的还停留在对"一流”的追求上。如我们要办一流的学校、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培养一流的学生等等。我认为,对卓越教育的理解首先要加强对卓越精神、“卓越之魂”的理解,这是更加迫切、更为重要的。

 

对于卓越教育之“卓越”二字如何诠释,我的新界定是将“卓越”定位为一个学校追求的文化精神及形成的文化底蕴,可用八个字来诠释:那就是“卓然独立,越而胜己”

 

卓然独立,是当代人应有的气质


“卓然独立”是一种价值取向。在当代,人有“卓然独立”的气质非常重要。


我曾经想过用“卓然超群”,之所以最后用“独立”一词代替“卓然超群”中的“超群”,是因为“超群”往往在竞争意义上提出,而“独立”则强调自我本位,强调自我的奋发图强。中国古代文人有这种“卓然独立”的气质。

 

我认为,要明晰一个词或概念的定义,不仅要知道它是什么,还要知道它不是什么。下面重点从“卓然独立不是什么”的角度来解读:


第一,“志向不狭窄”。 志向反映价值观,好似看不见摸不着,但眼光越短浅视野越窄就会越没出息。这里蕴含着教育价值问题,无论眼界还是人生观都要放宽。


卓越人生的起航绝不是以奖项的多少为标准,人生有多丰富、世界有多美好,都需要你用得奖之外的努力来体会和创造。因此“卓然独立”首先要做到志向不狭窄,不拘泥于眼前利益,这非常重要。教育是要打开学生眼界,让他对人生、世界、宇宙产生积极兴趣,而不是被眼前一点点蝇头小利冲昏头脑。

 

第二,“人格不依附”。 我觉得人格不依附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仰视所谓的大人物。二是不俯视所谓的小人物。不仰视、不俯视的“平视”包含着相互欣赏。独立绝不是无视他人,而是一个人个性和才华的表现。


事实上只有这样独立的人、不依附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相互合作。只有大家都独立了,在一个群体里才能形成有意义的合作,这个群体的力量才会是不得了的。我们要重视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俯视、仰视都不可取。



第三,“思维不趋同”。如今,我们一直在讲培养创造性人才,我认为创造性人才的养成是要有一些专门训练的,但我更看重的是人才的思维品质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无论哪个学科,文科或理科都有很大的用武之地。思维不趋同表现在对问题回答上有创造性:不局限在已有的答案上,而是追求更多的可能性。

 

另外善于发现问题是创造性思维更重要的方面。我们要培养学生思维不趋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扼杀学生探索的欲望、学习的兴趣、研究的积极性以及培养发现的能力。

 

第四,“言行不虚浮”。 这是当代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现在社会上很多人不是靠脚踏实地做事,而是靠包装获得所谓的“成功”。如果把这种商业炒作方式迁移到教育、学习、科研上来,就是用吹嘘代替实践,或用一个例子代表整体。在实现追求的过程中,不说大话空话,言行一致,求实奋进。这样的人格让人感动、让人难忘,才可能成为我们期望的未来的创新人才、卓越人才。

 

越而胜己,卓越人生需要认清自己


关于“越而胜己”,它强调的是对自我的超越。世界上最难超越的是自己。故而追求卓越的人必须清醒地认识自我,这一条非常重要。中国传统文化在为人处世方面有很多智慧和经验,不应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渐渐被人遗忘。总之,清醒地认识自我,不守旧,不迷失是超越自我的基础。

 

“越而胜己”从积极进取的意义去讲,需要认识到人生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超越自我的过程。具体讲“越而胜己”要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自我日清晰”。高中是学生开始对自我的认识进入到相对理性系统思考的起始阶段,高中生他会想“我是谁”,会想“我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我能够成为怎样的人”。当孩子们开始拷问自己,这些问题就会在他的思考中占有重要位置。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卓越人生的起航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自己。

 

第二,“反思成习惯”。反思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没有人能够看清你所有的错,最后最明白自己的领悟、问题、发展及障碍的还是你自己。他人只是一面镜子,走不到你的心里。


要学会在自己实践的过程中,在元认知的意义上,对自我作整体意义上的反思。反思实际上是一种习惯,养成这种习惯就容易胜己。不反思,就不明白问题在哪里,也不明白进步是如何取得的,更不清楚自己还可以怎样向前走。



第三,“人生会选择”。要成就自我、超越自我,需要每个阶段对自己做出的选择具有清醒的意识和能力。这也是目前我们在讨论为学生提供“课程超市”的一个目的。我们要培养学生在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的基础上,懂得“为何选择”和“如何选择”。


二附中“课程超市”的一个重要教育价值是提供平台,让学生去学会选择。处于多元的当代社会,主流价值往往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倒是非主流更具有吸引力。


在这种大背景下,教育该怎么办呢?“堵”是堵不尽的,“导”未必有效,因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内在价值观,学会在纷繁喧闹中选择,则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学会选择与上面提到的人格不依附、志向不狭隘是联系在一起的。


人生其实是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如果选择正确就是抓住了时机,更容易实现发展。在高中阶段对选择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清楚未来的专业选择和人生道路,这是对选择能力是否形成的具体考验。

 

第四,“发展能自觉”。人有了自我发展的自觉性,或者说人的生命达到自觉状态,就是达到了自我发展的最高境界。但是,如今青少年最缺乏的往往就是这种自觉性。“自觉发展”不是自由化,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由是自己内心的选择。但在现实世界中,逾了“矩”去寻找“欲”就无法无天了。

 

这个“矩”是“天道”“人道”,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无任何矩,世界也不会有这样的完全的自由。我们以前讲“精英人才”,现在讲“创造型人才”或者“卓越人才”,这些概念是具有共性的,需要教育去关注、去研究。但是这些共性的概念,具体到一个个不同的学生身上,就会散发出完全不同的独特个性。自觉发展才可能实现个性化发展。



总之, “卓越教育”是为实现每个学生拥有幸福和有意义的人生而进行的教育。


我将“卓然独立,越而胜己”这八个字送给二附中的学生,也送给二附中的老师,并与大家共勉。“卓然独立,越而胜己”也是我的人生追求。“二附中人”要做卓越的老师、卓越的学生,最根本是要学做人。


做个有价值、有追求、有贡献、有尊严、有智慧和有精神的人。这样的人才能够成就事业,也才能在奉献社会中成就自我。


做教育就是教学生“成人”,这是核心目标。我想如果我们去追求这样的一种人生,自己就会拥有幸福和快乐。

 

1. 叶澜教授曾任华东师大副校长,分管二附中工作。在二附中 35 年校庆之际,提出了“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和要求。本文为叶澜教授在华东师大二附中 2010 年报告的整理稿。发表前经本人修改定稿。

2.“金牌精神”是二附中的校园文化精神。1990 年以来,二附中学生在国际中学生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比赛中不断获得奖牌,同时提出德育“金牌精神”,被外界誉为“金牌学校”。

3. 华东师范大学卓越教育研究所成立于2009 年 3 月。

4.“六个百分百”育人模式,即 100% 的学生在校期间做 100 课时志愿者,100% 的学生做小课题研究,100% 的学生参与社团活动,100% 的学生选修学校课程,100%的学生动手做 100 个实验,100% 的学生学会游泳。


记录整理:施洪亮

编辑:谢然

图片来源:网络